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近日在公开场合罕见地猛烈抨击欧洲殖民主义,直言欧洲在历史上“企图抹去印度的传统与遗产”,并强调在非欧洲世界的记忆中,“欧洲的崛起意味着黑暗时代的开始”。他指出,欧洲人到访他国往往先是观察,随后便是赤裸裸的掠夺。这番话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,还因为时间点极为敏感——就在德国外长瓦德富尔访问新德里之后。
苏杰生的批判直指欧洲殖民长达三百余年的罪行:从贩卖黑奴到美洲、向中国大规模走私鸦片、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屠杀,再到在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残酷压榨,几乎无一角落不留下了血与火的痕迹。如今欧洲却在俄乌问题上对印度指手画脚,尤其在购买俄罗斯石油的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,这令莫迪政府和印度社会难以接受,愤怒情绪不断升温。
事实上,苏杰生的“不满”并不仅仅源自欧洲。美国一些官员在涉印问题上的言行同样让新德里感到屡次被羞辱。美国贸易代表纳瓦罗曾指责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是“为了赚钱”,甚至声称此举“资助了俄罗斯的战争机器”;商务部长卢特尼克更是口气强硬,要求印度“立即停止进口俄油”、“退出金砖组织”、“支持美元、支持美国”,甚至要印度为美国开放更多市场。
更具火药味的是特朗普本人。他不仅批评中国,还把印度和俄罗斯拉下水,声称美国似乎“把印俄拱手送给了最黑暗、最危险的中国”,其言论既挑拨中俄印关系,也意在在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内部制造裂痕。
不过,印度方面并未被动接受。早在去年12月特朗普上台前,苏杰生就已公开表示,印度绝不会允许其他国家对其决策拥有“否决权”,更不会因为恐惧而屈服。他强调,印度并非“反西方”,而是“不只接受西方”,同时还有属于东方的印度。
今年5月,面对欧洲“自己购买俄天然气却教训印度”的说辞,苏杰生当场回击:“印度的外交政策无需他人批准。”他还警告称,与印度合作能够受益,若拒绝合作则必将付出代价。在2025年北极圈印度论坛上,他进一步阐明:印度放眼世界,寻找的是合作伙伴,而不是居高临下的“传教士”,印度追求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秩序,而非被少数国家主导的旧格局。
这一次让苏杰生情绪彻底爆发的导火索,则是德国外长瓦德富尔。瓦德富尔在新德里竟然当面要求印度停止购买俄罗斯石油,还“劝说”印度和欧洲一道对抗所谓“来自中国的威胁”。这种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的做法,被印度社会普遍认为是对大国尊严的冒犯,仿佛把印度人当成没有独立判断能力的孩童。
与此同时,特朗普的咄咄逼人也起了反作用。本想迫使莫迪政府就范,结果却意外激发了印度社会更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,反而让莫迪获得了更坚实的政治支撑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并不代表印度走向“反美”,而是更加明确地要建立一个“非西方主导的多极世界”,并让印度成为其中重要的一极。
可以说,苏杰生近期一系列强硬表态,不仅仅是对西方的情绪化反击,更是对印度国家定位的战略宣示。印度不再愿意被动接受西方的训诫,而是希望凭借自身崛起和国际影响力,在全球权力格局中占据更为独立的一席之地。未来,随着俄乌冲突和全球能源博弈继续发酵,印度与西方的摩擦或许还会增加,但印度所追求的“多极秩序”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外交主线。
众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